8/21/2011

創業家咖啡館


圖片來自:http://farm1.static.flickr.com/40/117311550_d6fa888811_o.jpg


大部份現在臺面上大卡的網路公司或許多新興的科技創意公司,都是由自家車庫所開始的,進而創造了舉世聞名的驚奇之旅,例如:Yahoo的楊致遠及David Filo、Google的Larry Page及Sergey Brin、或是發明可以媲美咖啡濾壓壺味的Clover咖啡機的發明人Zander Nosler,如果沒有了車庫或許就沒有了今天這些偉大的成就。相對的在台灣地狹人綢,大部份人唸書時的主要空間就是學校和家裡,出社會後就是公司與家裡,當然在台灣大部份房子都沒有如同在美國的房子有那種寬大的車庫,如果學校或公司又沒有適當的環境,那麼想要能夠像這些車庫創業人士那麼成功,似乎是非常困難。

因此在台灣有了所謂的創業育成中心這個單位出現,通常會由政府與學校單位並同合作,進而讓有點子的創業團隊得到適當的資源,以便能成功的將點子轉化為實際的產品或服務,例如工業技術研究院創業育成中心、台大創新育成中心、或是逢甲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這些單位都是為了能夠讓更多的點子可以順利孵化長大,所以創業育成中心的英文名稱才會是使用Incubator這個字;雖然立意良好,但是看來看去總還是覺的怪怪的,這樣子就能夠提供孵化出會生金蛋的金雞母嗎?

或許對於高科技硬體產業來說,這個方法是行得通的,因為硬體產業某種程度上需要相當專業的高科技實驗設備以及相對龐大的資源才能成功;但是對於網路軟體業這種無形的創新產業來說,似乎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不然看來看去怎麼都還看不出來這些育成中心到底孵出些什麼東西出來呢?

本質上的不同
後來想想,在美國的這些當紅炸子雞當初並沒有任何政府或學術單位之育成中心協助,卻能發展出這種比航空母艦還要可怕的超巨型企業,重點當然是創業者心態上的不同,他們是在野地裡孵化出來的野雞,鬥智高昂且生命力強,無拘無束揮撒創意;我們想想看,他們所創造出來的產品都是前所未見的,如果待在政府或學術單位的育成中心裡,可能光說出來就先被嘰笑一頓然後就束諸高閣,因此爭取不到資源,更不用說要實做出來。

而本質上創業家必須要有部份西部拓荒的精神,走別人沒走過的路、不跟隨大眾起舞,雖然可能因此付出慘痛的代價,但只要有一絲絲成功的機會就會勇往直前,不畏艱難的克服挑戰;而這些並不是育成中心所夠帶給創業者的,而是創業者自身的人格特質。

除了育成心中之外

那麼在台灣,除了創業育成中心之外,似乎就沒有別的地方可以讓創業家埋頭苦幹了嗎?想來想去似乎沒有,除非你家剛好有個不小的車庫,而且可以不把車子停在裡頭;退而求其次,我可以想到的卻是咖啡館,現在的咖啡館是個很難訂義的一個場所,因為你可以在裡頭幹太多事情,一個人去可以工作、看書、聽音樂、發呆、純喝咖啡,兩個人去可以是約會、聊是非、談合作案,多人去可以是去Teamwork、討論某個主題、慶生....等,有太多太多事情可以到咖啡館裡頭去做,尤其現代人生活空間狹小,咖啡館變成了是居家空間的延伸,只要點杯咖啡,坐個一下午也沒有人會趕你走,館內的設施裝潢有時甚至比自個兒家還要舒適呢?


創業家咖啡館
這樣子看來創業跟咖啡館似乎是很Match,如果有一家咖啡館內的設施及服務有針對創業家與團隊做設計,那不就也能成為孕育Idea與Startup的好環境嗎? 而且也不會被其他因素介入扞擾,導致創意想法遭到扭曲。

能夠提供創業環境的咖啡館可能要有
足夠大的空間 - 不但坐位數量要夠,也可能需要有各種型式的桌子,例如圓桌、方桌、會議桌....等,可以讓個人或團隊在咖啡館裡舒適的工作或討論,最好可以規劃出幾間會議室,讓團隊在裡頭盡情的討論,不必擔心扞擾到外頭的客人。
24/7 全年無休 - 最好能夠全年無休,並且24小時營業,創業家的腦袋瓜可不是像上班族一樣早上八、九點開機然後下班了就關機,創業家是24小時不停在工作的,不是在思考與擘畫新事業之外,就是努力執行計劃,要創業家在三更半夜靈感來臨時找不到地方工作,那無疑也是厄殺了小秧苗成長的機會,
全套的辦公室設備 - 既然可以在這兒工作,當然就必須要有支援辦公室工作的設備,例如影印機、印表機、掃描器、訂書機、膠水.....等。
價廉物美的咖啡 - 創業家通常在初期的經費有限,所以無法負擔起高單價的咖啡或餐點,因此創業家咖啡館必須要能夠提供物廉價美的餐點與飲料。
豐富的藏書 - 最好能夠有各領域的書籍給創業家作參考,尤其是創業成功者的故事,可以讓創業家在遭遇困難時,堅定自己的信心。


這些大致上是我所想得到的創業家咖啡館應該有的特色與功能,期待很快能有這麼一家咖啡館出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